家庭關係也許是最特殊的連結,當父母想著:「孩子將會給我多少回報,我才要付出多少的愛。」這種投資的概念養小孩時,孩子很難感受到歸屬感。而當他覺得爸媽對他的愛並不是純粹的愛,是有條件的,他的心就不願意持續待在這個家。因為他的心中會浮現一種感受:
「當我表現不好,你就會拋棄我。」
所以一部分的孩子,他會持續地取悅父母,建立起看似健康歡樂的家庭,但這卻是奠基在孩子辛苦地符合父母心目中的期待下;另一部分的孩子選擇離開家,他們到處尋覓自己的根,渴求一個無條件接納他們的人,同時卻有著無限的壓抑掩飾、不安全感、自我批評,讓外人無法真正看透他們,也就難以真正靠近地愛他們;還有另一部分的孩子,他們縮回內心自認安全的窩,反鎖,寧願不要出生也不要忍受這種屈辱,也因此一輩子遊走在憂鬱、痛苦、躁動不安的情緒裡。
他們長大後,可能對人性抱持著相似的信念:「若你不能給我好處,我就不要你。」因此友情只剩下最基本的互惠原則。愛情變成單方面的索求依賴。未來的家庭,他在無意識中也將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──就像當初父母對他的那樣。
11/27出版新書《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?:梳理你的原生家庭,走出鬼打牆的愛情》https://reurl.cc/N6opdn